2012年11月1日星期四

Google 终为 “不惜一切代价多快好省地干掉 iPhone” 付出代价

当Steve Jobs神气的在2007年1月抛出了iPhone之后,它就彻底的改变了移动电话领域。但其实在此之前Google就已经看到了移动领域和移动广告的巨大基于,于是他们在2005年收购了Android──一个基于Linux的移动操作系统,他们想将Android打造成一个快速进化的、价格亲民的系统,免费提供给运营商和制造商。

尽管Android最初已经领衔于当时市面上的所有智能操作系统,却依然落后于2007年发布的iPhone操作系统,这给了Google很大的压力,促使他们必须加快开发进度,必须“不惜一切代价多快好省地干掉 iPhone”,正是在这个信念下,导致了Android到今天的一系列危机。

向iPhone “致敬”:

最初的Android原型机跟iPhone完全不同,两款中的一款就像是一个运行着Android系统的黑莓手机一样,有着全键盘,不大的屏幕,而且不是可触摸的。另外一款虽然拥有触摸屏,但这个屏幕只能在使用地图和浏览器的时候派上用场,其它的菜单操作还是依靠键盘完成(在本文最后可以看到最初Android原型机的演示视频)。而在iPhone于2007年发布之后,Google完全推翻了这个设计,转而在2008年9月推出的第一代Android手机HTC G1则配备上了iPhone那样的超大触摸屏幕。随后Google CEO Eric Schmidt在2009年8月踢出了Apple董事会

Steven Levy所写的《In The Plex》一书里说这一分裂来源于Steve Jobs发现有人在Android演示iPhone独有的且一模一样的“双指缩放”功能,尽管HTC G1发布之时没有“双指缩放”功能,但在施大爷退出Apple董事会整六个月后的第一天Nexus One迅速更新,开始支持多指触摸的双指缩放功能,不得不叫人联想。

是Google对iPhone的“致敬”导致了与Apple的不合,从此之后Apple才开始暗度陈仓的进行一系列收购,似乎在准备将Google在iPhone中的服务都剔除出去。

向Java“致敬”:

再说Oracle告Android的Java侵权一案,现在有两枚非常不利于Google的邮件。其中一封写于2005年10月Android发布之前,另外一封则写于最近的2010年夏天。

2005年10月的邮件在Android老大Andy Rubin想获得Sun的Java平台授权未果后发出:

如果SUN不想跟我们合作,我们有两个选择:

1. 放弃现在的成果,选择微软CLR VM和C#语言

2. 推翻我们的决定而继续使用Java,但也许会在前进的路上遇到敌人

最终Rubin和他的同事们显然选择了第二条路,继续使用Java,因为要让他们用C和.NET技术重写Android里的Java部分已经比登天还难了,时间不等人啊同学!但Google没料到的是后来Oracle收购了Sun并获得了Java,他们终于等到了强大的敌人。

现在Oracle正就Android和Chrome OS使用未授权的Java技术给Google施加压力,如果不是Google想走捷径省时间,他们不会遇到这个障碍。

2010年8月的邮件由Google工程师也是前Sun员工的Tim Lindholm发出:

Larry Page和Sergey Brin要求我们调查有啥技术可代替现在Android和Chrome里的Java技术,结果发现别的玩意都是垃圾。我们得出结论,就是需要找Java谈判获得我们需要的授权。

Google在数年前本有机会从Sun那里获得Java授权,但每次不是Sun提出的报价让Google觉得太贵,就是Sun担心会影响到其它已经进行的交易。

最后,又是在“不惜一切代价多快好省地干掉 iPhone”的指导思想下,Google急于上马Android获得市场份额,走了捷径──即便是在他们已经知道无法获得授权的情况下。这看起来就像是他们故意去侵犯Java的知识产权。

付出代价:

如果Google输掉专利案子,Google需要拿出数十亿美元的赔偿。这确实很糟糕,毕竟Google还有的是现金,但这个案子会给Google今后留下巨大的阴影。

而如果HTC和三星输掉Android的专利案子,他们的设备可能会在美国禁售,甚至是让Google不得不支付每台Android的专利授权费用──微软现在已经让HTC为每台Android设备给他们上供专利费了。尽管Google依靠广告赢利而非Android设备,可一旦情况变成这样,Android的商业模式显然就很不健康了。

继续观看Google官方拍摄的Android早期原型机视频:

iOS设备观看地址原始视频地址

Via TNW




Related posts

coded by nessus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