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2月23日星期四

Google 的免费之道

天上掉馅饼这事在中国现代的社会已经没人干,或者说很久没有遇到过了。但是,在天朝之外却有这么一个公司,提供着大量免费的优质服务,引的我朝网民翻“墙”越“洋”,就是为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给人带来的便捷。

这是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?还是 Google 请君入瓮的把戏?亦或这的的确确是我们的科技巨人秉承“不作恶”的信念,用科技造福于民?

第一个可能不大的原因是,我认为政治利益的背后始终是经济利益在驱动着,美帝人民还未伟大到为了让他国人民享受自由民主而煞费心机,当然,如果你有石油则是另外一回事。谷奥的原则是少谈政治,所以就此打住。

Tech Crunch 的 Erick Schonfeld 则更多的从商业和技术竞争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,他认为 Google 不断的在移动(Android, Google Mobile App)、浏览器(Chrome)、操作系统(Chrome OS, Android)和社会化(Orkut, Buzz)等领域频频出击,其最终的目的是保护它的核心业务:搜索。Erick Schonfeld 将这些周边产品和服务比作壕沟,而当中的城堡自然指的是搜索业务,并以此的盈利来支持其他的免费服务。举例来说,Android 和 Chrome 都是开源并且免费的,但是它们的默认搜索引擎都是 Google 搜索。 在 Android 兴起之前,iOS 称霸的年代,Apple没少给 Google 脸色看。而到去年第四季度  Android 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 iOS 。

除此之外, Google 还通过免费的 Google Docs 提供相近的操作习惯,并挥舞着免费和云应用两把铁锹撬动着 MS office 的根基。当锁定效应所产生的转换成本下降到购买 Office 的价格时,用户将会被 Google 的五色“云”彩引走。

乔帮主称 Google 的“不作恶”是扯淡。如何定义“作恶”则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了。我无意为 Google 开脱什么,倒是韩寒的这篇新博文可以让大家有更多的角度来考量 Google 的一些行为和策略:

依稀记得上次的谷歌事件,谷歌扫描了中国作家的图书,每本先支付几十美元,然后显示了目录和内容摘要,如果要阅读全文,就付费下载,谷歌图书馆再和中国作家分账。结果大家忽略了百度文库从来都是所有作家所有图书免费阅读下载,而对保护版权的谷歌进行了围攻,理由是扫描前你得问我愿意不愿意。现在想来,大家应该很惭愧。谷歌和百度还是有区别的,谷歌要脸,所以大家都想冲上去撕破它的脸皮,百度不要脸,大家一看没脸可撕,就四散了。

本文不下定论,做抛砖引玉之用,欢迎大家在留言中讨论。

via Tech Crunch

韩寒的博客

 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